大学生生涯发展需求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4-30动态浏览次数:29

  (一)大学生生涯不确定现象的观察
       在分工精细、科技发达的多元社会中,工作不再只是个人寻求糊口和温饱的手段,更是个人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途径。而职业的选择亦因之成为一种复杂的历程,以致许多青年学子在投身大学分科别系的专门训练之际,仍然缺乏清楚、明确的生涯及职业发展方向,甚至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感到陌生和困难。以美国为例,相关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约有23%到32%的18岁青年学生仍不能确定自己的主修科系和生涯发展方向,显示大学生缺乏生涯定向情形的普遍和严重,而大学生生涯不确定的现象亦受到美国辅导工作研究及实务人员的重视。
       就中国的情形而言,由于社会上升学主义弥漫,以及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科系本身性质与就业市场机会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大学生缺乏生涯发展定向的情形更为严重。早期,黄淑芬对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学生所做的研究,亦发现多数大学生的生涯目标仍停留在延迟未定(moratorium)的状态。
       其后,金树人博士将大学生生涯定向情形归类为五种型态:  自主决定型、他决定型、迷失方向型、探索性未定向型、焦虑未定向型。进行大学生的实证研究,发现台湾大学生的生涯定向情形普遍处于迷失方向或未定向的型态。其中,仅有27%的大学生生涯定向明确而自主;17%的大学生以父母或他人的决定为自己的生涯方向:有12%的大学生的生涯决定属于延迟、逃避的迷失方向型,而有40%以上的大学生则处于生涯未定向的情形,显示当前大学生涯不确定的情形仍然相当普遍。
        就发展历程的观点而言,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面临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亟待建立自我认定,做为抉择的依归。其主要的生涯发展任务即在透过各种生涯探索活动,  增进生涯意识(career awareness),并逐渐理清其生涯发展方向,以制定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所谓生涯不确定(career indecision)即是指个人迄未选出或决定未来将从事何种职业活动以作为其生涯准备的不确定状态。
        生涯不确定状态不但形成生涯发展迟滞,甚至进而导致自我认定的危机(the crisesofidentity)。多数实证研究结果即曾发现生涯不确定学生经常出现:焦虑、目标与兴趣模糊不定、缺乏求学动机、学生角色投注不足、学业成绩偏低等现象和困扰。在学校适应方面,相关的研究亦发现已完成大学主科选择的大一学生的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及学校向心力等方面均佳于未完成主科选择者,而对离校学生进行的追踪研究,亦发现生涯不确定与其离校的理由有密切的关系。
        笔者在某些大学校院学生辅导中心的实务经验中曾发现,若干生涯目标模糊的大学生,长期沉浸在前途茫茫的感慨之中,不但少有积极向学的行动,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亦相对偏低。如此情形显示生涯不确定的状态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角色的投注,进而更不利其学校适应。
        (二)大学生的生涯探索与生涯定向
        在自我发展理论方面,  自美国心理学家E.H.Erikson提出“自我认定”(egoidentity)一词说明青年期的发展危机之后,青年期的自我认定危机随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基本上,自我认定的发展并不仅仅开始或结束于青年期,而是贯穿个人由幼至老的终身历程,且为各阶段发展的基础所在。自我认定在青年期之所以特别显现其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个人在青年期首次得以将早年的认同经验加以累积、纪织,透过个人与周遭环境的互动产生“人我分别”(differentiation)与“独特单一”(uniqueness)的感觉,进而渐次形成其自我认定:另一方面,个人在青年期必须面临许多关乎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如主修科系、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亟待建立自我认定,做为抉择的依归。个人如若对自我认识不清,缺乏自我认定,则可能停留在过去或沉迷于对未来的遐想,对当前的情境无以表现适应的行为,而产生角色混淆的现象。
        Marcia采据E.H.Erikson心理社会(psycho-social)发展理论的观点,依面对抉择危机(crises)和专注定向(commitment)两个维度,将青年的自我认定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型态,就生涯认定维度而言,四种自我认定型态的内涵分别为:
       1、自主定向者(1dentityAchievement-IA)经历抉择危机之后,渐次确定其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
       2、提早定向者(Foreclosure—F)本身未曾面对抉择危机,但在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上,已接受父母或他人的安排而定型。
       3、延迟未定者(Moratorium-M)面对个人的抉择
       4、茫然失措者(1dentityDiffusion—①)面对抉择危机,因生涯方向或职业目标模糊不定而感到焦虑,甚或逃避抉择。
       其中,提早定向者(F)在社会的限制和父母的保护之下,面对生涯抉择之际不致产生过高的焦虑,但在从事生涯准备或课业学习方面,仍然难免听天由命、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延迟未定者(M)和茫然失措者(①)在面临生涯抉择之际,缺乏目标定向,甚至可能倍感焦虑而彷徨不安,这样的状态不利其课业学习和学校适应。Marcia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肯定自我发展理论的观点,显示生涯确定的确是青年期主要而关键的发展任务之一:生涯决定的明确与否不但可能阻滞个人长期的发展,更立即影响其当前的生活调适。面其对于“提早定向者”(Foreclosure)的分类探讨,更可进一步说明生涯探索在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与规划课题中的重要性。
       在当前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下,初入校.门的大一学生之中,难免有许多未曾认真面对抉择危机,而己接受父母或他人的学系安排的提早定向者,他们可能默默出现在校园或课室的角落,他们也可能为是否重考、转系、休学、选读辅系等问题,进退无据而苦恼。学校自然可以提供必要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着手生涯探索。即使是已经确定主修专业的大学生,亦仍需要更多的生涯探索,以便对主修领域内外的生涯目标做更适切的选择。
       (三)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
       D.Super等人根据生涯型态研究(Career PatternStudy-CPS)的发现,并参照Buelher有关生活阶段(1ife stage)的观点,而将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期(growth)、探索期(exploration)、建立期(establishment)、维持期(maintenance)、衰退期
(decline)。
       从生涯发展历程的观点来看,大学生在经历成长期的基础教育之后,其生涯发展正处于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即在透过生涯探索的历程,增进生涯意识(careerawareness),并逐渐理清其生涯发展方向,以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
       D.Super指出生涯探索乃个人发现自己及工作世界之间的认定(commitment),其间包括一连串透过工作或工作世界所提供的资料及刺激,而促使个人亟欲对其本身之需要、兴趣、性向、价值、工作角色及能力作澄清的活动。简单来说,生涯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工作内涵,乃至对个人的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以便对未来的生涯发展目标建立更明确的导向。
       而随着生涯探索的发展,生涯觉知的增加,大学生更须渐次理清其生涯发展方向,建立暂定的生涯目标,以引导后续的生涯探索,并完成具体的生涯计划和准备。据此而言,处于生涯探索期向生涯建立期转换阶段的大学生,其生涯探索任务应有别于处于生涯探索前期的中学生。大学生的生涯发展任务,应强调由广而深,渐次形成暂定的生涯目标,并据以引导后续的探索及生涯准备。
  展示自己的优点
      “19XX年X月XX日晚7时,我写完最后一篇工作日志,关紧厂房里的最后一扇窗。窗上有一小片白灰溅上的印迹,我用指尖点了一点口水将它擦掉了。我明天要去一个新的公司上班。”
       这不是工作日记,这是一位求职者在美国跨国公司应聘时写的简历的开头。这个流水账式的开头,使他得到董事氏的钦点录用。该公司以严格的现场管理著称,最需要的正是这种做事严谨的工作者。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将自己的优点适当地表露出来,是聪明人的做法。
       某大公司准备招收一名总经理秘书,条件不限,这可是许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好职位,它也给许多不是大学生的年轻人一试的机会。虽然只招一名,可是报名参加面试的有几百个人,大家部想在面试中脱颖而出。
       北北是一个有主张的姑娘,她虽然毕业于一所中专,自知比起其他竞争者来讲,牌子是一个致命的“软肋”。如何是好呢?她突发奇想,时下,大家都在文章、服饰、社交方面下功夫,如果自己能从其他方面有所突出,会不会有特别的效果呢?那天,她到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表妹那儿玩,看到表妹在做图片处理,非常新颖,便来了心机:要不自己跟表妹学一下,等到面试时,递上自己的作品,说不定会将其他竞争者比试下去呢?
       聪明的北北连续两个晚上没睡觉,硬是将新版的图片处理软件学得八九不离十。面试那天,她递上将自己的大头像与公司形象大楼合二为一的“作品”时,主考官的眼睛放大了一圈。北北北知道自己的计策成功了。十天之后,北北接到了公司的录用通知。虽然不是干秘书的活,但是,能在这间大公司里担任文职人员,已令北北非常满意了。
       许多。人抱怨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从不检讨是否用最佳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长处,很多千篇一律的求职简历总是讲自己学了什么专业,拿过什么学位,干过什么工作,得过什么奖励,然后再来一翻豪言壮语。无非是说吃苦耐劳是他的本性,要干就干得最好是他的做人理念,只要给他一个舞台,一定会还企业一个惊喜,然后再附上自己的联系办法。
       俗话说得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面试也是如此,能适当而不夸张地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则可胜人一筹,先人一步!
学习压力
       大学校园曾经流行的“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口头禅,在今天的大学生中已逐渐销声匿迹学习成绩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情绪波动的第一因素,大学生在学业上更具进取心。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大,有9.6%的学生表示有厌学心态,但大多数人仍能积极应对考级考证、选修第二专业、在校外接受课外辅导和培训等情况在大学生中相当普遍, 调查中有88.3%的学生表示会参与这些活动,另有11.7%的学生认为证书并不代表相应的能力,自己将不会投身这类活动。
      大约有 10%—15%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压力之一:所学非所爱
      很多人在进大学的时候选择志愿是根据父母老师或者亲友的意见,或者因为都不了解就随便填了一个志愿,或者是因为调剂而到了原本根本都没有想去读的专业。开始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学非所爱,于是想学的东西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办法去学,而要学的课程要参加的考试又都是令人厌烦和头疼的。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先需要注意对学习保持比较理性的态度,因为每个专业无论如何都可以教会人一些东西,包括思维方式,在保证本专业的学习都合格的情况下,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别的专业。这时比较重要的是理智地对待自己更想进入的专业。试着和那个专业的同学老师联系一下,再通过职业倾向测验,看那个专业是否自己真的喜欢以及那个专业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如果真的喜欢,可以有两种办法,一是试着转专业(包括通过考研转专业),二是自学,包括自己看书和旁听课程。
       压力之二:找不到学习方法
      大学的时候多半是自习,课外阅读量增大,灵活性与创造性增强,各个专业又有各专业独特的学习方法与技巧的要求。许多同学来到大学之后,看到别的同学学得那么好,不得要领,这成了苦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
      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就是多去向别人学习,和那些学得好的同学多聊聊,多观察他们的学习方法,也 向 老师和师兄师姐多请教,许多好的技巧就是那样学到的。但是,单纯地学习别人的也不行,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你是听觉型、视觉型还是触觉型的?是单纯的学习效果更好还是在实践中学习效果更好?根据自己的学习类型,来找到更好的学习办法。 
       压力之三:自我期望太高
      许多同学对于自己的期望很高,想把自己的各专业门功课学好,多做项目,多写文章,争取保研和拿奖学金的名额。另外一些同学想拿到双学位,或者拿到各类证书,还有一些同学在托福,雅思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这当然都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时候,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做许多另外的事情,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的出现。
      所以,需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和精力量力而行,不要给自己设定太高的目标,也不必拿永远要当 No.1 来证明自己。只要把自己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就足够好了。
      压力之四: 不恰当的社会比较
      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如果单以应试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其在高中以前的阶段都是相对优秀的,可一等进了大学校门,才知道优秀人才多的是,自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 “ 鹤立鸡群 ” 。这样比较的结果,就是要么 “ 破罐子破摔 ” ,要么加倍努力学习。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在学习方面超过别人,性格变得极端、敏感、偏狭。
      其实死读书,取得最好的成绩,超过所有的人,这并不能保证在未来的工作中出类拔萃。更好的办法是欣赏和采纳别人之所长,取长补短,但同时也欣赏自己的优点,在自己感兴趣和更擅长的方面取得优势,毕竟这个世界的美好是多面的。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自己也是。不需要超过所有的人,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优秀而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