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温暖的“港湾”

发布者:宋兴元发布时间:2022-12-03动态浏览次数:16

我想有个温暖的“港湾”

李培隽      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案例概述:

小刘,女,来自安徽省铜陵市。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朋友较少在校期间成绩中等,大二上学期中期成绩突然大幅下滑为了解具体原因及学生本阶段生活学习状态,辅导员立即开展了宿舍走访和班级查课发现该生精神状态低迷,学习不在状态,近期在宿舍独来独往,生活缺乏热情和动力。

经多方了解,学生两个月前报名驾校学习,在驾校内结识了负责人的儿子。该男子25岁,性格活泼外向,善于交际,擅于提供较强的情绪价值,朋友众多,主动追求小刘,关心支持。开始,小刘防备心较强不愿接受,一个月后被男子的坚持和贴心感动,答应交往,两人正式确立情侣关系,小刘开始陷入甜蜜的恋爱,情绪状态高涨。好景不长,在恋爱两周之后,有一年轻女子微信找到小刘,质问她为何介入别人的感情,并唾骂她是第三者,小刘惊叹之余伤心万分,自此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不思饮食等现象。

经过几次一对一约谈,起初认为小刘是失恋加之欺骗导致的短期情绪问题。后发现学生4天内出现焦虑与亢奋交错产生,时而亲近老师同学,时而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并伴有被神秘组织吸纳考验她的臆想、被学校里诸多陌生异性跟踪迫害的臆想和幻听等症状。

发现相关异常现象后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了联系,开始家长不重视认为老师虚张声势,拒绝来校陪伴孩子。多次沟通抵达学校后,拒绝承认学生存在病理性心理问题,讳疾忌医,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二、原因分析:

这是一起由于情感被欺骗,诱发的大学生心理疾病突然爆发的实例。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单纯且热情,是情感问题收到伤害的高发人群,需要予以关注。

1、原生家庭存在消极教育模式,教育观念不科学

首先,小刘来自农村,家境贫寒,家中三个兄弟姐妹,只有她一人考上了大学,成了村里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父母就教育她只需学习,不鼓励她出门和其他同龄孩子交流玩耍,她朋友匮乏,没有额外的兴趣爱好,只依照父母的期望努力学习。虽然不算聪明的学生,但是相对认真,对家里从来是报喜不报忧,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

其次,父母存在消极教育模式,对于小刘的错误时常打骂,曾经殴打小刘,致使棍子断裂。学生对于父母安全感不足,切家庭压力巨大,遇到困难封闭自己,不愿和父母沟通,日积月累心理压力激增。

再者,父母学历低下,父亲初中学历,母亲文盲。父亲打工在外时常不在家,母亲教育养育三个孩子,精力有限,且对孩子成长缺乏科学认知,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孩子心理和精神生活缺乏关注和引导,也是诱发心理问题的一大诱因。

2、大学生自我认知偏差,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由于家庭经济水平和教育模式影响,小刘来到学校之后从家乡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变成了芸芸众生,身边不乏家境优越、多才多艺的同学。在星光熠熠的大学校园,越发感到自己的渺小,失去了唯一学习优势的她陷入焦虑与迷茫,自卑心理和强大的不配得感涌上心头

自小只知学习,性格内向的小刘,来到了全新的环境,更加无所适从。没有父母的情感支撑和充裕的经济支持,没有可供交流的老朋友,也难以融入色彩斑斓的大学生活。日常的消极情绪无法疏导,积压心中,在收到外界突发刺激之后,形成导火索,爆发病理性心理问题。

3、大学生社会经验匮乏,抗压能力低下。

学生未接触过社会,对人性的看法非黑即白,更易相信他人。对于驾校年长男子的温柔猛烈攻势,很快卸下心防,认为遇见真爱,并将自己无处释放的情绪,和强大的安全感需求转嫁到男子身上,仿若一根救命稻草。后得知被骗,精神支撑骤然崩塌,加之没有经历过重大的挫折考验,从而造成失眠、焦虑、情绪失控得情况,一瞬间心理遭受重创。

三、干预办法:

其一、辅导员得知此事后,全面细致的了解情况,与小刘进行第一次约谈。辅导员选择了一个安静的晚上,将小刘约在了学校的操场草坪,与她坐在草坪上聊天,轻松的环境下引导其倾诉事件的经过和自己的想法。小刘陈述了事情的原委和自己的自责、难过,抱着辅导员流下了委屈的泪水,说自己很孤单,没有人可以依靠,羡慕其他同学。在老师的关爱和引导下,情绪逐渐平复。

其二、安排可靠的室友和班级骨干持续关注。辅导员老师很难24小时关注学生,依靠班级骨干和学生的力量搭建信息反馈网络,及时了解学生情况,约谈后第二天情绪明显好转。第三天经学生反馈,小刘再次出现异常,一改之前抑郁的情绪,突然格外亢奋,与本人性格产生巨大偏差。此时意识严重性的辅导员立即开展了第二次约谈,发现小刘开始出现臆想、幻听、被迫害妄想等症状。

其三、立即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建立家校联动。陈述学生情况和事情原委,希望家长即刻前往学校,家长认为老师夸大其词,并推脱有事情拒绝配合,表示自己的孩子非常乖巧,不可能有心理疾病。期间辅导员多次沟通,一天后家长终于松口愿意来到学校,辅导员向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发现原生家庭的教育模式存在极大问题,致使小刘形成了内向胆怯的性格和非安全型依恋模式。

其四、病理性问题及时转介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在与家长和学生达成一致后,辅导员老师陪同学生和家长完成了一系列检查,医生诊断孩子为双相情感障碍,需要入院治疗。医生表示双相情感障碍极易发展为躁狂症或抑郁症,且不了解孩子性格此病症难以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后学生办理休学手续在医院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现已度过一年半有余,学生恢复良好状态稳定,返回学校开启全新的生活。面对曾药物治疗过心理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在返校后辅导员也对其加强了关心、关注、关爱。

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活动。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帮助小刘寻找正确的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帮助其建立了良性的支持系统,使其学会合理稳定的输出自己的情绪,积极健康的面对接下来的校园生活。

四、处理效果

按照上述方法,最终,在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该事件处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第一,小刘的精神状况得到较好恢复,失眠、焦虑、臆想等行为得到妥善治疗;第二,父母反思了在育儿过程中的不当言行,并认识到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心理疾病有了客观清醒的认识;第三,树立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和恋爱观念,摆脱自卑心理,制定了明确的校园生活目标,返校后融入校园和班级团体活动,并获得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

五、总结启示:

心理危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不易被发现,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学生的甄别,多方面、多角度的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力求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保障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大学生年龄多处在18-25岁之间,生理上已经拥有了成年人的特征,但是当代社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是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需要学校老师多加关注和引导。

心理危机具有潜在性,通常不是突然爆发的,是一个量变与质变的过程。通常在一个导火索事件后爆发,严重的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作为高校辅导员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其他老师,可以从重点学生和重点时段入手进行管理。一方面,关注特殊群体,例如贫困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及遭遇重大突发事件学生等群体,归纳总结各群体的特点,定期谈话关注,分别入手;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校的关键时间阶段。例如新生入学季、毕业季、升学等阶段做好学生情绪疏导工作,降低发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

此外,辅导员老师应加强自身心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心理危机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信号的产生,例如:性格短期内的大幅变化、将自己的东西大量转送、说奇怪的言语,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预示。同时,要加强班级骨干网格的建设,结合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密切关注,并形成家校联动,搭建严密的心理问题传输网格,争取情绪异常学生第一时间报送到辅导员手中,将问题化解在萌芽之中,如遇见超出能力范围的事件,及时转接学校心理中心专业老师,有必要的情况下直接转介医生进行治疗保护,为学生搭建牢固的校园“象牙塔”。